欢迎访问兰州科技职业学院网站

关于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实施意见

作者:jiaowuchu 时间:2018-10-26 17:21:25 点击:4013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课程改革与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是学院内涵建设的关键,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为全面推进我院课程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精神,参照《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课程建设管理办法》,并结合我院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快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

二、实施范围

我校三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和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所有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拓展)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原则

建立充满活力的育人机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历次全会精神的重大举措,是适应教育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全面提高育人水平,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具有重要意义。高等职业教育兼有教育性和职业性的双重特征,育人是教育的永恒属性。因此,课程改革的目标不能降低人才培养规格,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原则,整合资源,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和职业精神的培养,并将其贯穿始终。

(二)坚持面向职场、行动导向的原则

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具有定向性的特征,其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课程改革必须坚持面向职场、行动导向原则,把典型工作任务课程化处理,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联系起来,着力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既要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专业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坚持整体规划,统筹推进的原则

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育人的各个环节,要整合利用各种资源,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实现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要聚焦课程改革的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研究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集中攻关,重点推进。教学无止境,课程改革没终点,不会一蹴而就,更不会一劳永逸,要注重课程改革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适应新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积极开拓,大胆试验,走出一条符合校情、具有区域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路子。

四、课程改革与建设的目标

(一)总体目标

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稳步推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力争达到课程理念先进,课程标准规范,课程设计科学,课程体系优化,课程条件与资源整合有效,课程实施有效,课程评价创新,课程质量显著,成果固化,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专业建设上水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具体目标

1.实现达标课程100%全覆盖。全院所有任课教师都要积极参与课程改革,力争通过1-2年的努力,按照《兰州科技学院课程建设评价指标等级标准》,建设好各门课程,确保门门课程建设均达到院级达标课程建设标准。

2.推进院级重点课程建设。要在达标课程建设的基础上,遴选一批教育教学效果优良、富有特色且被行业(企业)专家认可的课程,重点建设,力争到2018年达到院级重点课程建设标准。

3.完成5门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在院级重点课程建设项目验收的基础上,遴选5门课程,参照《甘肃省高职高专精品课程评价标准》建设,辐射带动全院课程建设上水平,出成效,确保到2018年完成建设任务。

4. 开发评选一批优秀教材(或讲义)。要重视教材建设和教材研究,邀请企业专家参与,编写出满足岗位、岗位群职业综合能力需求,适合我院学生身心发展要求的精品教材(讲义)。教材开发应以纸质教材为教学主体,以多媒体教材、网络教材为辅助手段,通过产教融合把企业岗位、岗位群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转化为课程所涵盖的知识体系,固化成纸质教材。

5.创建一批特色专业。以课程建设为平台,开展校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建设,设计、开发和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确保到2018年完成3-5个特色专业项目建设任务。

6.培育一批专业教学团队。课程改革与建设实行团队合作机制,要根据各专业的具体情况,以教研室、实验室、实训基地和实训中心等为单位,组建教学团队,跟踪行业前沿,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学院遴选一批老中青搭配合理、专兼结合、教学效果明显、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可以起到示范作用的教学团队,重点建设,力争通过1-2年的努力,培育一批校级教学团队,争取成功申报省级教学团队。

五、组织与实施

教务部门要充分发挥统筹管理的作用,做到统筹有力度,各系部要积极行动,做到实施有特色,全体教师要积极参与,做到出成效,形成上下联动、全员参与的良好发展态势。

(一)各系部要开展职业教育思想大讨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努力实现四个转变

1. 教育观念根本转变。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教育内涵,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科学定位。增强改革创新的信心和决心,让“向改革要动力、要活力、要生机、要效益”在全院形成共识,坚决革除敷衍应付学生的消极行为。

2.课程观根本转变。要树立基于职业工作过程,以培养职业能力和素质为本位的课程观,借鉴和学习国内外先进的职业教育课程理论,结合我院的实际,推进高职教育课程理论的研究和创新,边研究边实践,以观念的更新和理论的突破推动课程建设水平的提高。

3.课堂教学模式根本转变。各专业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构建理实交融、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力求做到理论融于实践,动脑融于动手,做人融于做事,实现“所学”与“所用”零距离对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杜绝老师机械灌输、学生被动学习的低效益教学状态。

4.教育评价方式根本转变。转变以往单一以卷面成绩评价为全面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重在关注课改的效益和成果;特别要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要不断完善评价手段,针对不同类型的课程建立不同类型课程的评价体系,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法实施课程评价,充分发挥课程评价的检查功能、反馈功能、激励功能和在教学活动中的导向功能。课程评价要把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和社会评价结合起来。

(二)做到职责明确、整体推进

1.教务处要充分发挥统筹推进、宏观管理和业务督导的作用。建立开放的课程改革机制,要积极与知名职业教育专家、行业企业专家、职业教育课程建设联盟建立广泛地合作交流,保证课改的方向性、科学性,实现新理论、新方法与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经验的有机结合。

教务处负责全院课程改革的统筹与协调,坚持过程管理和阶段性总结评价相结合,组织专家对各系部的课程改革与建设工作进行中期检查,后期评比与验收,每学期要选择一批课改成效显著的先进典型,举行全院课改经验交流会。

2.各系部要主动承担推进课程改革的责任。今后一段时期,要把推进课程教学改革作为中心工作来抓,激励与引导本部门专兼职教师参与课程改革,要出实招,抓落实,见实效。要结合各部门的基础条件、资源优势,发展规划等,在充分论证、行业参与、教师参与的基础上,拟定具体的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各系部要选取1—2门课程,重点建设,力争出特色。通过课程建设,带动专业建设,培育教学团队,改善实训条件,优化课程资源。

3. 各系部要大力开展以课程研究为核心的教学研究。要围绕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聚焦课题,不断开展专题研究,总结课程改革与建设中的成熟经验,反思教学实践中发现的新问题。鼓励和帮助教师及时将课程研究与开发的成果提炼、转换和实现,在研究的基础上编制课程开发与专业教学指导手册,建立课程改革的规范。

(三)分步骤、有序推进课程改革

1.各部门要组织教师认真研究职业教育专家姜大源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实践与理论》,掌握课程开发的方法与要领,明确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三维度(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六要素(对象、内容、手段、组织、产品、环境)、六步骤(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

2.要基于工作任务导向,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课程结构指课程之间的组合关系,以及一门课程内部知识的组织方式。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不仅要将相关的工作知识提供给学生,而且要将工作知识序化,以优化的知识结构让学生形成职业能力。工作结构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之源,课程体系要以工作体系为基础,以工作结构为逻辑,将工作结构转化为课程结构,将工作任务转化为任务引领的课程,建立工作过程为基础的课程体系。要以工作任务或项目为载体,整合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实现课程内容综合化。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和优化要正确处理培养学生高素质和高技能型的关系,正确处理培养学生专项操作性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关系,正确处理培养学生职业岗位的针对性和职业岗位的迁移能力的关系,正确处理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系。

3. 依照职业标准,重新修定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主要包括课程的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的设计思路、课程的目标、课程的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的建议等。课程标准要力求科学、规范、可操作性强,对课程内容目标要求表述的行为动词要明了、确切。要以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4. 不断改进课程教学方法、手段。教师要能够因材施教,灵活运用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与实践;开展体验性学习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实施以真实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为载体的教学方法,探索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实行启发式,讨论式、开放式、探究式、实践式等教学方法;有效地使用数字模拟、网络信息、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使用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等现代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5. 各系部要加强课程教学团队建设。课程改革与建设的主体是教师,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关键在教师。要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建设;要引导教师自觉更新课程观,提高教师的职业教育课程理论水平;学院将不断加强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基于企业工作任务的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设计能力,使骨干教师掌握以职业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技术;学院每年将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赴企业进行研修、顶岗锻炼,提高教师从事专业技术生产实践和科技开发活动的能力;通过提高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和专业教师中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的比例,打造一批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教学能力强、教学特色突出、专业技能水平高的课程教学团队。

6.加强课程实践教学资源建设,满足所有课程教学要求。系部要自觉整合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通过校企合作等多种途径,建设、充实、完善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并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符合课程改革方案的要求,符合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合作新模式。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

7.注重开发新型教材(或讲义)。学院鼓励教师根据培养模式、培养规格和教学内容的不同,按照新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开展教材建设,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理念先进、结构合理、形态新颖、适合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新型教材。各系部要力争1-2年时间开发一批颇具特色的优秀教材。

8. 加快课程网络教学支持平台建设。现代化网络教学支持平台是以课程为中心,运用以互连网络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管理与服务的平台,具有网上教学支持、网上教务管理、网上课程开发工具和网上教学资源管理等多种功能,是推进课程教学现代化、信息化的重要支撑。通过网络教学支持平台建设,发挥其在网络教学管理方面独特功能,实现课程教学资源的管理和共享,提高课程整体建设水平。

9.加快特色专业建设。各系部要重视特色专业建设,以课程改革与建设为抓手,夯实专业建设基础;通过重点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带动专业建设上水平,凝特色。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课改合力

课程改革与建设是学院教学改革与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学院内涵建设的基础。因此,学院成立以院长为组长的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和协调各相关部门,形成合力,强力推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工作。课程改革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挂靠教务处。各系部要成立课程改革小组,由系(部)主任亲自领导,要制定相应的措施,保证改革有序进行。

(二)统筹经费,专项保障

学院要从公用经费中抽取一定的资金,设立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专项经费,重点用于师资培养、课程改革和专业建设。

(三)适度倾斜,提供便利

对率先进行课程改革、具有示范效应的教师,学院为其配备办公电脑一台,对课程建设团队配备打印机一台,为教师参与课改创造便利的办公条件。对院级重点课程;精品课程;优秀教材(或讲义);省级教学团队的带头人;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专业和省级精品资源共享的课程,学院给予建设资金支持并在全院推广。

(四)加强督导、激励推动

教务处要组织专家对课程改革情况每年进行定期检查、随机督查和后期验收,评价结果作为教师教学质量考核工作的重要依据。各系部要重视培育和宣传课程改革与建设典型,通过宣传栏、网站、教学通讯等媒介,全方位宣传和展示改革成效显著的典型教师及其改革经验。学院对课程改革验收达标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并在评优、职称评定和晋升方面优先推荐;对于在课改中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的教师或者课程建设负责人,学院将给予一定的奖励并授予适当的荣誉称号;对于课程改革推进不力的单位与个人,坚决不予评先评优;对于不能在课改中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的学科带头人、专业负责人以及课程负责人,要取消其相应的荣誉和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