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兰州科技职业学院网站

兰州科技职业学院推动职业教育发展打造“技能甘肃”工作总结

作者:教务处 时间:2023-03-31 09:00:00 点击:573

2020年7月,教育部、甘肃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整省推进职业教育发展 打造“技能甘肃”的意见》,开启部省共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行动。根据省教育厅《关于总结报送“技能甘肃”建设成效的通知》要求,为全面梳理我院“技能甘肃”建设成效、改革经验、典型案例和突破亮点,现总结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兰州科技职业学院是2013年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原兰州信息工程中等专业学校基础上升格成立的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我院地处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占地面积230亩,建筑总面积9万多平方米。学院图书馆藏纸质图书13.4 万册,电子图书3万册,电子阅读机期刊3000余册。教学及辅助、行政办公用房总面积80494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值9754万元。

学院通过师资强校战略,多方引进和培养,拥有一支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热爱教育事业的师资队伍。目前,学院专任教师322人,生师比为20.79:1;“双师型”教师160人,占教师总数的49.69%。学院设有医学系、机电工程系、经济管理系、人文社科教学部和退役军人学院5个教学单位。开设护理、助产等24个专业;普通在籍学生7532人;学院设有13个管理服务部门和工会,团委,学生会3个群团组织。

学院建有口腔医学技术、人体生命科学馆、工业机器人技术、康复治疗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5个实训中心和38个校内实验实训场所,实践教学工位数2831个。学院确立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等7个三甲医院,武威市中医医院等8个二甲医院为学生实习医院;确立了临夏州中医医院和白银市中心医院为教学医院;确立了吉利集团等25个企业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二、主要任务完成情况及工作成效

(一)三教改革提能力,提质培优激潜能。着力培育特色课程,科学研判增调专业。2020年,学院集中力量聚焦护理、康复治疗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等5个“校级重点专业”建设,着力培育专业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精心组织实施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和消防工程技术4个专业申报工作和校企共建的2个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着力打造工业机器人技术、口腔医学技术2个院级特色专业。为积极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适时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企业需求的对接,2020年,学院经调研论证,新增电气自动化、建筑消防技术和医学美容技术3个专业,均已通过教育部审批后开始招生。2021年,重新整合优化5个校级重点专业课程体系。前后调整52门核心课程的教学标准,基本形成以应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工学结合、“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

(二)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为试点现代学徒制,探索推动行业、学校、企业三方协同的育人机制,学院先后与浙江吉利集团、奇瑞汽车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九研究院第十六研究所等知名企业合作。学校先后设立了“吉利汽车订单班”“华为5G订单班”“惠仁堂药业订单班”。全力助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企业深度参与专业建设、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共同开发课程、共同设计教学环节的校企合作全方位育人模式,实现了学院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同频共振。自方案实施以来,新增10个校外实训基地,实习实训基地数已达36个。学院参照“专业教育+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考证工程”。持续加大学生执业资格培训力度,近两年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学生过关率均在80%以上;机电工程系数控技术专业中级职业资格证书考试通过率100%。

(三)重人才强师资,加强队伍建设。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特殊人才引进方案。根据“按需设岗、竞争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原则,学院全面实施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按照“按劳分配、优劳优酬,以岗定薪、岗变薪变,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不断深化以绩效工资为重点的分配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岗位资源配置在教师队伍中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使收入分配更多向教学一线、主层次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激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2020年,学院修订《兰州科技职业学院引进高层次人才管理办法》,为高层次人才充分发挥作用创造必要的条件。按照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目标,严格教师考核、录用程序,确保选拔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自落实方案以来,学院通过新的人才引进机制,以提高工资待遇,改革职称评定为抓手,先后引进了26名教师,其中硕士学历教师16名,双师型教师10名。

(四)完善内培外引机制,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2020年,按照学院制定的《师资培训行动计划》方案,开展了以“师德师风培训”“青年教师培训”“双师型教师培训”“教师专业发展能力提升”四大工程,推进“教学团队”“双师素质”两大项目落地实施。自落实方案以来,学校先后委培6名专业教师赴校企合作单位学习锻炼。教师深入一线了解行业和企业发展动态,紧跟前沿,学习新技术新知识,反哺教学。打通教师“教坛新秀—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的梯次成长路径和岗前培训、企业实践、网络培训、导师带教、教学比赛“五位一体”的培养培训机制。机电工程系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教研室聘请校企合作单位---航天十六所科研人员企业的技术人员和业务能手进入校园,直接参与课程与专业建设、职业能力训练与就业能力指导等教学环节。鼓励和支持教师通过资格考证、技能考证、职称晋升、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社会服务、企业锻炼、技能竞赛等形式,取得双师素质教师资格,提高实践能力。在不断加大学院现有教师培养培训力度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的引进数量和质量。2020—2022年共引进行业一线专家教师105人。

三、亮点突破及典型经验

(一)利益共享,打造产教融合新生态。坚持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导向,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构建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服务支撑。学院教务处出台《兰州科技职业学院“1+X 证书制度”试点项目实施方案及管理办法》按照“分级管理、责任到人、全员参与、专家评估”的建设原则,与各项目负责人签订责任书,保障项目建设的顺利推进。学院现有口腔医学技术、人体生命科学馆、工业机器人技术、康复治疗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5个实训中心和36个校内实验、实训场所,2022年新增实践教学工位数112个。学院确立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等21个医院为学生实习医院;确立了临夏州中医医院和白银市中心医院为教学医院;确立了陕西前进齿科新技术有限公司等10个企业为校外实习基地。学院主动对接区域产业链,吸引行业领军型企业共建特色产业学院、混合所有制实训基地,开展校企专业共建、课程共融、基地共享、师资共聘,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社会服务、就业创业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通过全方位的要素融合,深化校企合作新内涵。

(二)数字赋能,推进教学革命新突破。2022年,学院投入1000余万元搭建起智慧校园平台,进一步提升了学院数据的整合与管理水平,提高了学院教务、学生、后勤服务等部门的工作效率,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提供了基础保障。以数字赋能课堂教学,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提升学生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对接吸收行业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校企合作,并根据学生特点创新教材形态,以资源配套丰富、内容先进、呈现方式新颖、知识能力并行,注重师生和生生参与、互动、体验和分享的新形态教材对教育教学予以支持。完善利益分享机制,构建职教联盟共同体。强化以利益为纽带的治理建设,发挥职教联盟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的纽带作用,推进职教联盟建设,科学谋划联盟框架下的长效合作机制和常态项目,推动形成以高参与度为特征的职教联盟运行新态势,形成规模多样、层级递进的多元合作新局面,激发协同育人动能。

(三)校企共培,促进工匠教师新发展。我院建立校企人员双向流动、相互兼职制度,实施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教师发展中心等举措,推进师资队伍校企共育、双向联动。以提升教师“驱动力”为重点,构建教师分层评价和成长机制,营造人人出彩的生动局面。通过分类打造评聘体系、分类设置评价标准、分类考查教学业绩,建立教师职称评聘与晋升机制,激发教师干事活力。着力教师团队建设,以团队共建,提升教师协同发展“凝聚力”。学院围绕提升专业教学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围绕师资队伍建设,学院制定了《兰州科技职业学院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实施办法》《兰州科技职业学院“双师型”教师培养认定实施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并把教师下企业锻炼作为教师职称评定的必要条件,从制度上规范和保障“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发展。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我院先后安排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培训、赴校企合作基地进行企业实践等多项内容,以此切实提高专业课教师实践动手能力,从而提高实践技能课的教学效果。2022年,我院先后选派6名教师参加国家级和省级培训。12名教师参加学校组织的下企业实践锻炼。各参加培训的教师较好地完成了培训任务,提升了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

四、困难和问题

(一)国内宏观形势带来的挑战。新时代新形势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学院如何抢抓机遇,深化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的专业群,适应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需求,实现产业链、创新链、专业链、人才链的高度融合,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提供技术服务与技术创新的智力支撑,面临着整体的不适应和全方位的挑战。

(二)技术革新与岗位迭代对人才培养带来的挑战。随着经济科技快速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5G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各产业领域的深度融合 日趋紧密。面对大量新业态、新产业、新岗位、新技术的出现,为高职院校适应产业深刻变革培养具备高水平高素养的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和支撑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和创新发展提供了新要求与新机遇。学院如何适应新技术新岗位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在专业布局、师资队伍、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社会培训等方面进行调整优化,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三教”改革、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实现精准施教、精准就业、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等成为当前面临的新课题、新挑战。

(三)办学经费保障问题。学校在深层次发展上还面临着亟待解决的问题。我校与发达省份及省内公办院校相比,在发展环境和资金支持上缺乏优势,在职教改革发展中面临巨大挑战。学院办学经费来源单一,除了将学费和校办企业收入用于办学主要经费以外,基本没有其他经费来源。企业支持力度也有限,政府没有任何拨款,学校很大一部分精力要用于办学经费筹措上,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内涵发展。

五、工作打算

(一)不断强化规矩和纪律意识。严格落实党委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和纪委履行全面从严治党监督责任清单,强化“一岗双责”管理。对各部门落实党委决策和重点工作实行清单化管理,对工作拖拉、不负责任、不愿担当等问题,采取约谈、提醒谈话、通报批评等方式进行处理,督查结果与年底绩效挂钩,确保党委决策部署落实落地,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进一步抓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宣讲和贯彻落实工作。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健全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好定期分析研判和报告要求,扎实抓好学院意识形态工作。认真抓好统战和宗教工作,坚决抵制非法宗教渗透,筑牢防范邪教篱笆。

(二)树立教学内涵建设新标杆,坚持推进“三全教育”。按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深入推进实训导向的教学改革,改进教学管理机制,优选塑造一到两个教学管理、专业建设的“标杆二级学院”,辐射带动全院教学内涵建设。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对接国家学分银行,制定学分互认办法。强化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按照“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要求,构建并实施“全员化参与、全过程教育、全媒体跟进、全方位引导”的服务学生成才的“四全”引导体系,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育人工作形态。打破条块分割的藩篱,一体化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新格局,形成长效机制,构建起教学、科研、学科、学生工作等支撑育人这一核心任务的同心圆,形成人人育人、事事育人、时时育人、处处育人的生动局面。按照新时代育人新要求,深入挖掘不同条线、不同岗位的育人元素,综合推进教学、管理、服务等改革,主动配合,有效衔接,提升工作合力。努力探索出具有学院特色的示范性育人班级,让先进典型师生在全院的示范引领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三)大力提升管理运行信息化水平。根据学校智慧校园建设方案,争取完成教务、学工、人事管理等系统的基础性开发和运行,形成智慧校园的基础框架,满足基础性管理需要。完成新数据中心一期建设,完成现有业务系统主数据治理,基本实现数据交换共享;健全学校信息化管理体系,完善数据管理、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信息化项目管理制度;基于协同办公系统、校情分析系统、流程管理系统、综合开发事项填报表单、业务审批流程、绩效查询可视化报告。做好OA系统、学生信用评价管理系统、校企管理模块、培训管理模块等的运行维护,开发教师成长电子档案、人力资源管理空间等,补缺现有信息化应用系统空白。要多渠道争取资金,采取“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但求所用”的方式,积极创造条件争取社会资金支持,抓好校园安防系统建设。

今后,学院将紧紧把牢职业教育“前所未有”的历史契机,扎实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把加强教师队伍作为基础、把创新作为核心、把专业建设作为关键,立足“一带一路”建设和“技能甘肃”建设的大好机遇,以质量立校,以特色兴校、靠特色增强核心竞争力。在整合资源、提质培优、增权赋能、完善制度的基础上提高学院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学院将教学与实践密切结合,将就业与实践紧紧衔接,聚广大英才而用之,育广大英才而为之,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作出更大贡献。学院将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德育人、以文化人、以学养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